刘守斌:我在北航,破纪录!
通讯员 贠遥僖
“当跑过骄阳与星空、森林与溪水、劲风与白雪,对跑步本身积淀了朴素而又纯粹的热忱,如同阿甘一般”,刘守斌如是说,表达了对跑步的切身热爱。
2021年,第十三届首都高校秋季运动会10000米比赛中,刘守斌拿下北航在首都高校秋季运动会中首个10000米金牌;2022年,第十四届首都高校秋季运动会10000米比赛中,他又打破了该项比赛的首都高校纪录,并被评为这届比赛的优秀运动员。
刘守斌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在读博士研究生,并不是体育特长生的他,在北航成长为一名运动达人。
刘守斌在2022北京马拉松比赛中
“只要用心投入,就能有所收获”
高中时,刘守斌就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养成了跑步锻炼的习惯。他认为,跑步能有效保持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。
“能够结识跑步是一大幸事,因为它是最便捷的运动,不需要复杂的场地和装备,只要用心投入,就能有所收获。”
2022年1月,刘守斌在北航马拉松协会内部测试赛中
马拉松运动起源于古希腊,“希波战争中雅典人获得胜利后,菲迪皮茨跑了42.195公里回国报信”。刘守斌说,自己被这项运动的精神内核深深吸引。
“长跑是一项长周期的运动,它既可以是孤独的,也能是群体活动,这是一项多元化的运动。”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浓浓热爱,让他得以将这项爱好坚持至今。
攻读研究生期间,刘守斌加入了北航马拉松协会。协会有条件优良的运动场所,有学长传授训练方法,有老师进行专业指点,刘守斌说,“一个人跑,随意随性,跟队训练会有压迫感和合作感。”他感到,自己在能力和技巧上有了显著进步。
2022年10月,刘守斌与北航马协队友在高校百英里线上赛比赛中
比赛成绩也体现出了这种训练效果。自从加入校马拉松协会以来,刘守斌积极训练,扎实备赛,个人的10000米和全程马拉松成绩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。
“永不言弃的信念,集体荣誉的使命”
刘守斌多次代表学校和个人参加各项比赛,在汗水中磨砺意志、在奔跑中坚持热爱、在拼搏中升华自我。
作为学校高校百英里接力的一员,刘守斌说,北航的接力棒,在他眼中意味着永不言弃的信念和集体荣誉的使命。2021年高校百英里接力赛分站赛中,北航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。
刘守斌在2020年高校百英里接力赛总决赛起跑中
谈到印象深刻的比赛时,刘守斌毫不犹豫地说,是2021年首都高校秋季运动会10000米比赛。这次冠军既是对他多年坚持的肯定,也为学校带来了荣光。
2022年,刘守斌又突破自我,打破了首都高校10000米纪录。在紧张的比赛中,他稳住心态,凭借丰富经验把握时间顶住配速。
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他说:“场上的队友、领队陈艳老师、还有我女朋友都在给我加油鼓劲,让我忍住了身体的不适,全力以赴冲刺”。
刘守斌最终以33分05秒的优异成绩打破首都高校纪录,为北航再次斩获荣誉。
刘守斌(左)在2021年首高运动会10000米比赛中
刘守斌(左二)在2022年首高运动会颁奖现场
结束这场比赛后,刘守斌紧接着参加了次日清晨的北京马拉松。站在天安门广场前,他以行动诠释自己对跑步的热爱。
在休息不足的情况下,刘守斌以2小时37分34秒完赛,取得了男子组第20名的好成绩。
刘守斌在2022年北京马拉松比赛中
2020年,他获得了首都高校冬季越野赛第3名、高校百英里接力赛总决赛比赛第4名;2021年,他获得北京半程马拉松第13名、绍兴上虞千名博士青年人才马拉松第2名、第四届青云杯航空工业半程马拉松第1名;2022年,他获得一项首高运动会纪录、一次全马……
“希望跑步陪伴我走过人生的每一阶段”
坚持跑步多年,刘守斌也有自己的偶像——基普乔格。今年39岁的基普乔格,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跑进2小时的马拉松运动员。
刘守斌说,基普乔格的谦逊和努力一直在精神上引领着自己,“希望跑步陪伴我走过人生的每一阶段”。
作为博士研究生,刘守斌是如何在保证完成科研学术工作的前提下,仍能坚持跑步的爱好,甚至取得一系列优异成绩的?
“跑步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。”刘守斌说,自己会压缩休闲娱乐的时间,将更多的业余精力放在跑步上。平时从宿舍到实验室这段路程,他都会选择跑步行进。
刘守斌和女朋友在慢跑
关于跑步,刘守斌有着一些属于自己的特殊经验:选好装备,注意热身放松,跑步时听文学、历史类的有声书以达到时间复用的效果。他十分关注世界级长跑赛事,也会阅读运动方面的书籍,比如《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》。
跑步这些年,作为一位运动员的他,学会了正确接纳伤病,时刻感知自己的身体状况,并积极调整心态。对于喜欢跑步的同学,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:“做好时间管理、保持充足睡眠,要始终把健康放在第一位,学会跑步与生活的融合。”
用坚定脚步丈量青春宽度,用强健体魄书写亮眼篇章。不仅科研探索中孜孜以求,体育运动时亦是做到极致。或许这正是北航人的“德才兼备、知行合一”,和刘守斌一起迈开脚步,奔跑吧!
刘守斌与北航马协队友在高校百英里线上赛比赛中
(审核:李建伟)
编辑:贾爱平